“科技之春”征文
水是生命之源,水是發(fā)展之本。多年以來,吃水難問題一直困擾著銅川礦區(qū),2009年以來,地勘公司先后承擔了東坡、徐家溝、金華山、一五三廠四口奧灰?guī)r水源井施工任務,解決了“三礦一廠”的用水難題。對于地勘公司來說,施工奧灰?guī)r水源井,也是開天辟地頭一次,面對施工孔徑大,水井深,地層復雜等技術難題,地勘公司對施工工藝進行了一系列革新改進,確保了四口奧灰?guī)r水源井的順利施工,也為下一步在礦區(qū)繼續(xù)施工奧灰系石灰?guī)r水源井積累了寶貴經驗。
首先對鉆頭進行了改造。打深水井,首要問題是確保安全和施工進度,而施工進度的快慢、安全與否與所使用的鉆頭有直接關系,因此地勘公司把工藝改造的核心首先聚焦在鉆頭上。施工過程中,以牙輪鉆頭替代合金鉆頭,在不同的地層中,使用不同規(guī)格的牙輪鉆頭,并自行研制焊接鉆頭,同時不斷調整施工過程中在不同的地層中所給的鉆頭壓力的大小,避免了安全事故的發(fā)生,加快了施工進度。
其次是對水位測量方法進行了改進。打水井,抽水試驗是施工過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。抽水試驗時水位必須準確測量,它是計算水井涌水量一個重要參數(shù)。以前測量水位時要向井內下1吋焊管,然后管內再下水位繩,以萬能表連電來取得水位數(shù)值。該方法誤差大,費時費力,而且在水位過深時井內下焊管也很不安全。為此,地勘公司借鑒油氣井水位測量方法,改用了SEPT型直讀電子壓力計,它只需將Φ32mm×300mm的壓力計與Φ10mm電纜連接下入井內,電纜連接地面顯示儀,便可以讀得井內水位。改造后的水位測量方法,不僅精確度極高,而且還安全省力。
第三是對撈砂筒進行了改造。由于水井孔徑大,巖粉多,撈砂對施工水井來說,占有相當大的工作量,地勘公司對撈砂工藝也進行了改造。過去使用的撈砂筒,上鉆后將撈砂筒倒栽,倒出筒內巖粉。該方法在倒出巖粉時工人勞動強度大,而且存在安全隱患,因施工中撈砂頻繁,費時費力。地勘公司改造成在撈砂筒底部開一20cm×30cm活門,用螺絲將其與筒體固定,這樣的話,在倒出巖粉時就不必將撈砂筒倒栽,只需打開活門,巖粉自動從撈砂筒底部流出。使用改造后的撈砂筒,既省時省力,又安全可靠,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由于地勘公司對施工工藝不斷革新改進,去年在金華山施工的水源井,創(chuàng)出了地勘公司奧灰?guī)r深水井施工歷史上三個第一:一是施工水井最深,是第一個超過1000米的水井;二是孔徑最大,直徑達到620毫米;三是首次采用二氧化碳洗深井,試抽水30分鐘后水即變清,收到了明顯效果。
編輯:郝 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