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粗略算來,自己可以不受膠片限制“想拍就拍”已有十多年時間了。由于工作關系,拍的應景的東西不少,其中很多時候都涉及到“抓拍”。竊以為,“抓拍”的東西百分之百都是真實的,而“擺拍”百分之九十都不是事物的“原生態(tài)”。所以,自己更喜歡“抓拍”。
“抓拍”的片子質量不一定很高,但因為其真實性最高,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質量上的不足。

“抓拍”特別能鍛煉拍攝者的素質和技能。因為有些場景稍縱即逝,有“可遇不可求”之說。這就需要拍攝者在十分有限的時空隧道里,調動拍攝者的激情、經(jīng)驗、審美情趣,統(tǒng)籌兼顧攝影的各種技巧、技能、方法等等,盡可能使拍出來的片子接近完美。有一種感覺,“抓拍”技術好的攝影者,可以應付得了室內(nèi)拍攝、大型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拍攝要求,而這些擅長者未必能夠適應“抓拍”要求。

“抓拍”是件苦差事,甚至出力不討好。因為很多人并不了解“抓拍”是件講究“天時地利人和”的動態(tài)進行時。特別是,有的時候被拍對象是動態(tài)的,拍攝者也處在動態(tài)中,如:拍攝者乘坐在高速行駛的火車、汽車上,被拍攝者是跑動的動物,或者是騎行者……這個時候可是真正的考驗拍攝者的基本功的。這還不是最苦的,生活在低海拔地區(qū)的人,在青藏高原四千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(qū),就連閉氣按下快門的幾秒鐘時間也會讓人苦不堪言的。

“抓拍”對拍攝者而言雖然可以找出N個拍不出頂級照片的困難和理由,但對欣賞者而言,只認成功和失敗。所以,都認為“抓拍”者的拍攝水平不如“擺拍”者拍攝水平高超。

“抓拍”出好的作品是一種追求。但當情況迫使你長時間一星期、半個月,甚至更長時間連續(xù)不間斷天天去“抓拍”時,而且是在高原反應、車輛不停顛簸的情況下的“抓拍”,大概沒有人會把“抓拍”當成一種追求了。然而,本人卻偏偏遇到了這種情況。坐在捷達車的后排,一邊還放著大大的食品保鮮盒子。汽車在廣袤的青藏高原狂奔,兩邊的美景接應不暇。左邊一下,右邊一下,側前方一下,后側方一下。腰身不停地扭動感覺腸子都轉筋了,好難受。高原上早、中、晚的溫差很大,為了盡可能的拍些上質量的片子,穿著戴抓絨的沖鋒衣帽,再外帶一頂帽子,半個身子伸出車窗外,依然凍得人瑟瑟發(fā)抖,灌進車內(nèi)的冷風引起車內(nèi)人連連“抗議”。在每次按動快門之前閉氣的幾秒鐘之后,都要坐正身體后深呼吸三五下才可以慢慢平靜下來。當車輛停下來休息,兩腳實實在在的踏在了大地上時,身體的平衡系統(tǒng)依然不會停止,給你的感覺是汽車高速運行時上下顛簸狀態(tài),忽上忽下沒有著地而懸在空中的感覺。

“抓拍”有個基本技巧就是拍攝前,拍攝者盡可能的找個固定的物體作為支點,以保持照相機在拍攝狀態(tài)時的穩(wěn)定性。然而,這一點在高速運行的汽車上是絕對不可靠的,或者是不可行的。道理十分簡單,不再贅述。比較可靠的方法是在座位上用勁坐穩(wěn)(腿腳頂在前面的椅子上等),再用胯部以上的腰椎、肩甲、雙臂等各個關節(jié)的平衡功能和減震功能像陀螺儀那樣來穩(wěn)定相機,并依靠自己的“第六感覺”預感車輛處在相對平穩(wěn)的狀態(tài)時再按下快門(上半身探出車外抓拍也是這個道理)。
“抓拍”遠處的高山平原、河流湖泊等景觀也許不是最難的事情。問題是在時速60~100km運行的汽車上去“抓拍”也在運動中的自行車騎行者,或者是運動中的動物,這就太需要相機功能設置和拍攝技巧了。本人是騎行愛好者,在進藏旅途遇到騎行者和徒步旅行者,心中會悠然產(chǎn)生一種敬意,禁不住要多多按下相機快門,然而,技不如人,絕大多數(shù)都拍“糊了”。

“抓拍”是件很有趣的事情。除了在旅途車上的“抓拍”外,在拉薩大街上和某個博物館的“抓拍”(事實上應該算是“偷拍”)經(jīng)歷,也值得記憶下來。那天,參觀完大昭寺在大街邊的座椅上休息,見街道上的行人衣著、裝飾很有特色,尤其是姑娘們打扮的都很時尚,便有一種拍攝的沖動。可是,當你舉起相機準備按下快門時,有的人卻做出了拒絕的表示。后來,對相機進行簡單的設置,雙臂加起相機,轉過頭去看其他地方,用余光感覺被拍攝者是不是進了鏡頭,然后再按下快門,這一招還算管用,一口氣拍了二三十張,效果也算可以。在博物館里是禁止拍攝的??墒?,那天參觀時,面對展柜里擺放的有幾公斤重的黃金大印,禁不住誘惑,在十分低光照的情況下“抓拍”了幾張,回來查看效果還行。

“抓拍”使人快樂,“抓拍”使人抓狂;“抓拍”留住美好瞬間,“抓拍”留下多多遺憾。也許今生再也不會有如此的“抓拍”機會了。

編輯:郝 龍